革玲嘎宁 发表于 2012-4-29 13:48:28

肆意篡改教科书的某些人,你欠上海外婆一个道歉!

转沈嘉禄一文
《你欠上海外婆一个道歉!》

前几天关于姥姥与外婆的一段文字,我是随手一写,没想到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与转发,在此谢谢各位!群众认为:这是由教委某些人滥用公权力,对人民群众使用了千百年的方言的一次肆意践踏,它的严重性更在于,在孩子的话语体系中,“外婆”一词的被逐,必定会造成市民生态环境的改变,不仅仅是亲属间称谓的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上海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失去了石库门弄堂,失去了百年老洋房,失去了咳吐与闻的邻里关系,失去了街角的烟纸店、老虎灶和澡堂,失去了熟悉的街道和祥和的公园,失去了可以远眺的地平线,失去了国有企业与员工的那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了相互信赖的买卖关系,失去了对技术工人与手艺人的足够尊重……这些问题不止是上海独有,但在上海发生,问题就不寻常了。更宏观的背景在于,上海人引以为自豪的大工业、大生产、大动员,以及作为“共和国长子”对国家财政的巨大贡献,都发生了令人沮丧的变化。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基本上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一百多年来,上海人的信用指数领先全国,每个人都是以欠债为耻的,而且都边缘化了。是的,我们失去了很多,而且基本上都是金钱无法抵偿的精神上的损失,所以“姥姥代替外婆”这个偷鸡摸狗的小动作才会导致沸反盈天,要把我们的外婆夺走?是可忍,孰不可忍!

或许有人会说:用“姥姥”代替“外婆”,这是一种使用范围更大的方言代替另一种使用范围较小的方言,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每一种方言,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或许不所谓高下之分,各有特色,各有合理性,但它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对应着独特的空间和族群。方言其实是一种密码,使用什么方言,就意味着这部分民众是如何流变的,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可能走向哪里!

这其实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哲学命题。

上海方言是吴方言的一种。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开埠后一百多年来的多次移民大潮,造就了大上海。进入上海的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还有一部分来自南方各省,从淮河以北来的移民很少。这是一个基本的认知,不了解这一点,就没有资格谈论上海。

所以,在上海市民的家庭关系中,只有“外婆”,极少会有“姥姥”。如果用“姥姥”代替“外婆”,就等于篡改了上海的文化基因。事情就是这样!

改革开放后,来自北方的移民队伍空前扩大,甚至形成了一种强势,对此,我很愿意给出正面评估。但是,北方移民你也得尊重一下本土文化好不好?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上海人不会有意识地去做一条地头蛇,但肯定反感破坏一切章法的强龙。比如,你为什么要通过基础教育的途径让上海的孩子把“外婆”叫成“姥姥”呢?

外婆很生气!

在“姥姥代替外婆”这起事件中,受伤害的不仅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上海市民,还有一个特定的对象,那就是外婆。在上海人的语言体系中,外婆是勤劳、温柔、善良、优雅、重人伦、讲规矩、举止有度、春风化雨的化身,在现实生活中,谁没有一个切实存在、或永远活在美好想象中的外婆?我们将一切美好的愿望,一切美好的德行,一切美好的终结都落实在外婆身上,外婆是我们最后的港湾。现在,一个陌生的、强势的、喘着粗气的姥姥来了,要代替我们亲爱的、温良恭俭让的外婆,不跟你急,跟谁急啊?

当然你也可以说,北方的姥姥同样是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化身,勤劳、勇敢、忍让、坚毅、善良……没错,上海市民承认这一点,我们从小看过《苦菜花》《地道战》《红灯记》,知道姥姥与外婆一样是可依靠、可撒娇、可从她身上吃到最后一口食物的大好人。但是在上海,我们从小没跟姥姥吃喝在一起。你要是举办一个中华老年妇女美好形象大奖赛,我们一票给外婆,一票给姥姥。我们上海人有这个胸怀,但是你们不能将手上的票全部投给姥姥。

肆意篡改教科书的某些人,你欠上海外婆一个道歉!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有图有真相,漂亮丰满清纯的北大女生,视频罗体被我截图了。



http://61.160.223.168:999/s/c/c/c/y/1.jpg
http://61.160.223.168:999/s/c/c/c/y/2.jpg
http://61.160.223.168:999/s/c/c/c/y/3.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肆意篡改教科书的某些人,你欠上海外婆一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