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接触了一些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情,明明有路可走,有法可依,却完全不能实现。无非就是人为因素,导致无序的处理。过了几个月,爱人去一个区块链公司谈事情,回来说让我了解一下区块链,我看了半天,感叹一句:太难在这里实现了。
因为在区块链的网络中,信任不需要契约约束和契约精神,而是自然形成的。这不是要了咱们这里很多成功人士的命吗?
1 区块链不是金融产品
现在一提到区块链,第一反应是:比特币。下一个反应就是炒币发大财!
科幻《三体》的作者那个叫刘慈欣的将区块链比喻成美国“五月花号”,提出:“区块链的五月花号,能否逃离互联网的黑暗森林?”,大刘是科幻作家,严格说他其实不懂西方文明的根源,美国“五月花号”通过文字化描述成为美国精神及建国基石的本源性载体,里面包含清教徒信仰、“五月花号公约”、契约与法治精神、美式英雄主义等等。但是,区块链实际上并不像“五月花号”表达的是法治与契约精神,而是从协议(法制)约束上升到信任自觉,准确说,不得不自觉。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所以一来到大国,这种所谓的契约精神严重水土不服,钻不进咱们大国的脑子里。
茶国最早的精神源泉来源于一部神奇的典籍——《易经》。所谓的“易”,没别的意思,就是变易,说白了就是变化。没错,《易经》讲的就是变化的哲学。华夏历史上最无赖的几个成大事者,皆是无师自通或得到道家高手指点的,比如刘邦身边的张良,刘备和他的小亮亮,朱元璋和他的刘伯温小毛驴。
这门学问真的很实用,比如跟徐晓冬对招,打赢了光荣,打输了风范。所以,易经就是变来变去,阴阳互换,翻云覆雨,打得一手好太极。其实这样让正常人都没有安全感,尤其西方人挠破头皮都看不懂,只能粗暴地下一句结论:茶国没有契约精神。
从文明的冲突中可以发现,中西文明,一种讲关系,一种讲个体,完全不同种子,当然会长出不一样的苗子。然而和平年代的到来,随着这两棵苗子节节攀高,开枝散叶,就会看到同一片天空和同一片海洋,各种交融、摩擦也越来越频繁。这边的人在拼命学英语,那边的人也在拼命学汉语,交易到了高级阶段,两个文明只能碰撞了。
而我听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茶派云游高人说,冲突是因为地球资源不允许超过9亿的人口占有优质资源……太道家了!
2 区块链让关系简单
在这种冲突中,茶派一边口口声声契约精神,一边动不动搞人情关系,讲拖字诀,讲斡旋,何年何月才能达成一致?
这就引出了区块链,既然不愿意改变自己,那就不要谈精神,因为没有实质约束力;也不要攀关系,因为有失公平公正。得找出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可以过滤掉行为习惯、文化习性、地域差异等主观因素的,就像1+1=2这么明确的东西。能够执行的这种东西,就像白纸黑字的契约。
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区块链就是一部信用的机器,它一方面对入链的成员进行筛选,降低信用的成本;另一方面把各种各样的契约进行数字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约束。
所以,我们未来大可不必为了求证真实性而大费周章,也不必张口闭口谈契约精神,契约写进区块链透明公开无法篡改,大家不管是茶国人还是西方人还是七个小矮人,都不得不按照契约办事。这就是区块链能达成的结果。
契约精神不是契约,它只是一种特定范围内的共识,一种大家遵守契约的意愿和习惯。没有信仰支撑的地方,是很难敬畏契约的。但是,只有有了实实在在的契约,才能对双方和多方形成约束力,有了约束力就不容易出乱子。
当然,哪怕合约再严密,乱子还是会有的。有人性的弱点使然,也有因为沟通不畅或理解误差造成的。出乱子之后再追责的话,往往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与其鸡同鸭讲大费周章,不如统一写成“if then”语句,放到链上去执行,这样无论是鸡鸭鸟兽都无话可说。
所以,真正的平等交流需要把契约写到数字化的程序里,以条件触发来执行契约。这种写进程序里的契约,就是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在逐渐丰富。伴随着资产数字化的深入,智能合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跟传统合约相比,智能合约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比如它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只有满足条件才会执行合约,否则不会有合约行为,避免了劳民伤财的维权追责过程。执行过程自动化,不可篡改,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偏颇性。对不进入区块链的人,自然会排除在文明社会领域之外了。
所以觉得,目前来看,区块链社区化功能化的成型,太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