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万病,万病归心”。《黄帝内经》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过度的怨、恨、恼、怒、烦,都会导致人生病。心是五脏六腑中的“老大”,心正常了,五脏六腑都会踏实工作;心若出了问题,五脏六腑则会失调,五脏六腑失调久而久之就会得相应的病症。
人既然所有的病皆由七情六欲失调所引起,这时,就会有人想:“人要想没病,只有减少欲望,平平淡淡才能保证身体好啊?”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人正常的六欲感官,那有不受影响,再说这七情六欲也是美妙人生一部分,因而我们可享受正常七情六欲带来的快乐,但只要心不被外境带走就行,这需要后天的悟道修心。
要不被怨、恨、恼、怒、烦,中医五毒所伤,一定要修心,提高觉悟能力。自我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觉悟能力。谁能够越多找出自己的毛病,谁的觉悟能力就会越强。谁要是找别人毛病越多,说明谁的迷痴程度越深。六祖慧能大师曾告诫说,修道之人,不见他人非,只见自己过。请大家深深铭记这句名言。
《黄帝内经》之中,曾经有过清晰的记载。上古的时候,人人悟道,人人修心,那时人均能够活过一百岁。而我们这一生,大多数人天天都在找人家的毛病,总是在抱怨别人,天天总是使劲跟别人争,争来争去一场空。
人的心情具有残留性,残留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由量变到达质变。心情是可以清扫的,失去的心情也可以重新拿回来。人的心情也可以修改,这就是反省。人的心情,也可以转化成物质。比如,有些人的不良心情转化成了癌症;悲伤的心情可以转化成眼泪。
我们的身体是心灵的显示器。人的好心情,可以利万物化万物,能够滋养我们的生命。坏的心情会使身体生病。
怨、恨、恼、怒、烦,中医心学五毒都是由心而发。一切都是心“想”的结果,“想”会产生“相”,当把这些“相”当作真实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了麻烦和痛苦,而实质这不是真的,因此,有觉者说我们的痛苦是虚幻。一切事情在“想”中发生,也必在“想”中解决。心起了一切,还得让心收回一切。心起即是“想”,心“不想”即是归心。所谓修行,就是从“想”出发去“想”;所谓悟道,就是到“想”结束止于“想”。人类的一切疑问困惑从“心”起,也最终到“心”终结。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生万物。 意味着我们的内心世界决定了我们的外在表现。当我们内心充满积极和正向的能量时,我们会发出一种光芒,吸引着周围同频的人和事物。相反,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消极和负面的情绪,我们会散发出一种压抑和消沉的氛围。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注重培养内心的美好能量,让我们远离疾病。
境随心转,意味着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如果我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会将困难当作挑战,乐观地面对;而如果我们拥有一个消极抱怨的心态,我们就会陷入困境,无法摆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态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修心悟道、读书思考、与高能量的人交流学习等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让我们的境随心转。
变化是人生的主题,境随心变,心是万物的主宰,心生万物,万物归心。烦恼是欲望太重,迷茫是杂念太多。心净万物则净,心安万物则宁,心空万物则盈,心真万物则纯。斩除心中的杂念,放下痛苦的执念,打开心结,走出心牢,心美万物则美。
初生的婴儿,完全出于一种天然状态,没有怨、恨、恼、怒、烦。所以,婴儿一般不会生病,而且放在雪地也不会冻死。在慢慢地成长的过程当中,当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评判,也就丧失了这种天然本性。后天的环境取代了原来的天性,心发生了变化。心就这样迷失了,思考问题的时候习惯性的随大众,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活在别人的世界当中,别人的眼光当中及自己的欲望之中。
人,不仅相由心生,病也有由心生。当下的心情、每一个念头都主导着我们的身心,并同时相互影响着。我们内在的心理状态会通过外在的器官表现出来,并通过时间的累计影响、改变着外在形态。
许多的疾病都是由坏情绪造成的。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大,常常使自己处于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的负面情绪中,久而久之,自身的免疫力就会下降,疾病也就这样产生了,所以治病同样需要从内心开始,自省自愈。现在,很多人病反反复复治不好。虽说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自己从未从心上治愈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