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V1网社区 @开门芝麻网 吃饭赚钱 睡觉赚钱 做梦赚钱 http://sns.d1v1.com & http://www.KaiMenZhiMa.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6|回复: 0

【院庆40周年·我与文学院】一个普通教师眼中的文学院图书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1 17: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开门芝麻网
连劲智播AI智能自动播实景无人直播(APP免费注册下载)http://kaimenzh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

林建福(摄于江南某园林)

林建福:1983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中文系,本科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散文、宋代诗学。主要学术成果:《文苑佛光——中国文僧》(合著)、《庄子直解》(合著)、《先秦诸子文精读》、《中国历代文选》之《先秦文选》分册等著作及《试论楚辞体的衰微》、《宋元诗话杂考》等论文,并参与《宋才子传笺证》、《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等书的撰写。主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南北朝)、《楚辞研究》(研)、《先秦诸子导读》(研)。1984年1月进上海大学文学院工作,2007年12月退休。


一个普通教师眼中的文学院图书馆
林建福

对于从事古代文史的教学、研究者而言,多多益善的图书资料显得特别重要。而以个人之力,即便倾其所有,也难以购齐供其教学研究之用的书籍。再说,即便有钱买来大量的书,又有多少地方来妥善地储藏它们呢?正因如此,所以我十分依赖并关注图书馆,尤其是我们文学院的图书馆。

我是复旦分校中文系的首届学生。从1979年初入学起,毕业一年后又回到已改名上海大学文学院的中文系担任中国古代文学教师,2007年底退休后继续承担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考评工作,直至今年三月份方始“第二次退休”,屈指算来将近四十年。其间,我从学生到教师,大量时间泡在文学院图书馆中,也可以说是文学院图书馆从艰辛草创到粗具规模到蔚为大观这样一个过程的受惠者和见证者。


复旦分校建立之初,没有自己的校舍,借了华东政法学院的“东风楼”。印象当中,当时学校的图书馆只有一个阅览室和一个外借处,空间局促,图书资料数量既少,质量也不甚高,估计也就相当于一个普通中学图书馆的规模。分校绝大多数是走读生,而像我这样的大龄学生更有着家室之累,学校离家又远,故很少去阅览室看书,多半是借书回家。


半年后,学校迁至西江湾路上的上海市西江中学,地方不大,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固定校舍,图书馆的藏书量也随之逐步增大,并且系里有了资料室,我去资料室看书、去图书馆借书的次数也渐渐多了起来。但总体而言,离我心目中的高校图书馆还相距甚远。临做毕业论文时,系里要我们每人开一份所需参考书单,由系里设法去借。我开了近十种,结果只借到宋人王质的《诗总闻》,还是最普通的 “丛书集成”本。其图书资料之匮乏,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只能在课余时间去南京西路上的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好在我当时的家离上图也不远,坐公交车三四站路就到。当教师后,身份变了,以前做学生时看不到的书现在都能看到了,学校“钧儒楼”的底层有了教师外借处,顶楼有了一间较大的教师阅览室,坐在里面看书的感觉颇好。但真要做点研究,资料便显得不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参加《中国文化制度史》和《宋代文化史大辞典》的编撰,需要查阅的资料面很广。当时台湾影印发行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复旦等老的高校图书馆购买了,而文学院却没有。于是我只能让单位开了介绍信到复旦图书馆去查阅。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缩印版,我们学校也购买了,又因图书馆地方小,无法陈列出来供阅览,只能躺在新建的综合楼书库里睡大觉,而我依然只能去复旦看。


一九九〇年,文学院迁址三门路,校园面积扩大了数倍,几年后又新造了图书馆楼,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图书馆。新楼敞亮气派,数十万册图书排列有序,大小阅览室、借书处功能分明,除规模略小外,已经是一个很像样的高校图书馆了。当然,《四库全书》等大部头古籍也能与读者公开见面了。


一九九四年新上大组建,文学院图书馆并入上大图书馆。校图书馆高大宏伟,整个建筑犹如一本打开的书,吸引着上大师生徜徉其中。不仅藏书多达数百万册,而且相关硬件设施均属一流,俨然一所大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七楼有了专门的古籍阅览室,全部典籍以《四库》系列为核心,琳琅满目而排列严整。室内环境典雅静谧,是一个潜心做学问的好地方。除家里之外,学校图书馆成为我的第二个读书写作的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原文学院图书馆的藏书构成了古籍阅览室的基础。而文学院图书馆在消失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院内各系教学高地的建立,一变而为各个高地的资料中心。本人曾多次去中文学科的教学高地资料中心查阅过有关资料,其中藏书丰富且实用,还有不少成套大型古籍的最新整理本。


我没有读过研究生,在获取图书资料方面缺乏相对便利的条件,所以便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学校的图书馆。在某段时期,我也曾常去上海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上图藏书之丰富固然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除部分书籍开架外,借阅程序繁琐且费时。去复旦看书也比较方便,但总不如坐在自己学校的图书馆来得踏实自在。说到藏书的数量尤其是质量,与那些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高校图书馆相比,我们学校图书馆当然还有不小的差距。宋元旧椠、明清秘抄等珍稀古籍更是我们的缺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昔日藏在深闺,一般人无由得见的珍本秘籍得以化身千百,真正成为学术之公器,从而使我们与老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差距有所缩小。所以我常要学生尽量充分利用自己学校的馆藏文献资料,找不到再去外面设法,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我已步入古稀之年,但时而还要去学校图书馆看书查资料。眼下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电子版书籍层出不穷,去图书馆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坐在家中的电脑前一切都能搞定。而本人由于观念陈旧,不善于接受新事物,故还是离不开图书馆。有时坐在偌大的古籍阅览室,环顾四周竟只有我一个读者,不免有点感慨。但转念一想,技术进步了,能凭借更便捷的方式来获得所需资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我这辈子恐怕一直要靠传统的图书馆了。只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更因本人学殖浅薄、资质愚钝,虽然这么多年从图书馆获得不少,而产出却不多,为此深感惭愧。作为一名伴随着文学院图书馆一路走来的普通教师,我为她的成长而欣慰、而自豪,并衷心祝愿已然融入上大图书馆的她在新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


开门芝麻网
部分内容由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QQ/微信76815288,第一时间删除!(开门芝麻网 sns.d1v1.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热线
400-888-xxxx

微信扫一扫,私享最新原创实用干货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1V1网社区 @开门芝麻网 ( 沪ICP备15050032号-2 )

GMT+8, 2024-5-3 02:24 , Processed in 0.13730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www.D1V1.cn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