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的前身始于1968年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改名为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开始分为病房和实验室两个部分。其后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原上海医科大学,已有30年历史。著名肝癌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任所长。现有医技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0人,助理研究员6人,主管护(技)师4人。肝癌研究所是我国最主要的两个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之一,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肿瘤学)、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肝脏肿瘤学)及复旦大学医学院"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学科(肿瘤学)。
肝癌研究所由肝肿瘤外科、内科及实验室组成。拥有60余张专科病床及面积900M2的设备精良的实验室。外科治疗为主,内外科、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综合治疗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临床肝肿瘤内、外科配有先进的血细胞分离机、冷冻治疗机、超声治疗仪及术中B超诊断仪等诊疗设备。除已有的肝癌早诊早治、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等特色外,近年相继开展了肝癌术后复发的手术再切除、冷冻、微波、超声介入、及生物治疗等特色项目。自1995年开始以"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研究"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治疗研究,探索肝癌术后复发的综合防治方案,进一步延长肝癌病人的生存期,改善预后。已积累近4000例肝癌诊疗经验,最早开展小肝癌诊治、复发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5年生存率达60-70%,迄今所治肝癌病人已有368例生存超过5年,112例生存10年以上,1例生存最长已达38年,居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所实验室下设无菌动物模型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治疗实验室。拥有超速离心机、毛细管电泳仪、DNA合成仪、多肽合成仪、液闪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设备。连续承担"六五"至"九五"的国家科技攻关、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及卫生部重点学科基金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恶性肿瘤项目中的一个子课题、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两项、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大项目两项、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的子课题两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等项目,并参与"863高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
研究所是复旦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人,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21人、硕士30余人,现在学博士生15人、硕士生4人。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主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全国肝癌诊疗进展学习班。为推动肝癌研究,汤钊猷教授用自己所得的奖金与上海建设银行合作,成立了"汤钊猷-上海建行肝癌诊疗研究奖励基金会",奖励在肝癌诊疗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
30年间,肝癌研究所由临床入手,在70年代初深入到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现场,以后又开展与临床相关的基础研究,坚持走我国自己的道路,终于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个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以及美国癌症研究所金牌等。曾主编英文版《亚临床肝癌》(Subclinic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和《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在Springer出版发行,主编中文版《原发性肝癌》(第1、2版)以及《现代肿瘤学》(获国家科技进步图书类三等奖)。应邀在十余本国际著名专著撰文。牵头主办三届大型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和多届全国肝癌会议。曾代表我国任国际抗癌联盟理事(1990-1998),任第15、16届国际癌症大会肝癌会议主席,并作为特邀演讲出席上百次国际会议。国际一流学者,如美国Popper和Leevy,日本Okuda和Hirai、法国Tiollais等教授均曾先后来访。1987年学科带头人汤钊猷教授作为全国14位中青年科学家之一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
30年来,始终围绕提高肝癌诊疗水平,解决病人问题,并逐步提高肝癌的研究水平而努力。作为研究所,30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10年的主攻方向是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即小肝癌研究,并在国际上最早系统提出"亚临床肝癌"的概念。现代肝病学奠基人Hans Popper认为"亚临床肝癌这一新概念是人类对肝癌的认识与治疗的巨大进展"。由于取得较大社会效益,且明显提高了我国肝癌研究的国际地位,为此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二个10年的重点是将小肝癌研究的原理引伸到复发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以及不能切除大肝癌的治疗方面。通过对亚临床期复发的再切除,进一步提高了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此外通过综合治疗使手术证实不能切除肝癌中的一部分因肿瘤缩小而获二期切除,5年生存率达60%以上,其数量与疗效居国际领先,因而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的关键是如何使肿瘤缩小。通过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攻关,重点研究了导向治疗在使肿瘤缩小中的作用,提出了"导向综合治疗"概念,在国家颁布生物治疗剂上临床需经审批前治疗一批不能切除的肝癌病人,其中1/3病人因肿瘤缩小获切除。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对导向综合治疗的规律进行了较全面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对今后导向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的规律。此外,还针对导向治疗所存在的关键问题,研制了可提高疗效的双功能抗体;为了避免人抗鼠抗体问题,又研究了基因工程人-鼠嵌合抗体。肝癌的导向研究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
第三个10年的研究重点又转到肝癌复发转移的机理与防治上。因无论早期切除、再切除、或二期切除,复发和转移都是进一步改善预后的障碍。针对这个世界难题,在临床方面,已开展预测指标的研究,并开展了多个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在实验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首先建成裸鼠人肝癌高转移模型和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研究了与肝癌侵袭性相关的分子水平变化,发现了与肝癌侵袭性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诸多因素,并开展了在裸鼠人肝癌高转移模型的多个干预治疗研究,尤其在干预肿瘤血管方面,取得可喜的结果。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当可能提供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的复发转移防治途径。
肝癌研究所的老一代成员已逐步完成其历史使命,新一代成员正茁壮成长。相信21世纪将同样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年代,预期新的一代将超过老的一代而取得新的成绩。
|
开门芝麻网
部分内容由网友发布或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QQ/微信76815288,第一时间删除!(开门芝麻网 sns.d1v1.com)
|